1949年后中国视觉与物质文化
亚洲协会香港中心 , 05.07.2018
「M+ 思考:1949年后中国视觉与物质文化」公众讲座将以跨领域的视野,探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数十年间,与设计和视觉艺术有关的重大议题。这次的讲座汇集三位国际学者和策展人,旨在另辟蹊径去评价关于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生产极其复杂的论述,而这些论述往往不受历史学家重视。
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成立后,政府制定各种视觉和物质文化策略,以实现其社会主义现代性的设想。这次讲座以具开创意义的研究为本,它们在中国不断变动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框架下,跨越地域、时间和领域的限制,重新审视常被视为异于既有模式或与其对立的这种现代性,探讨其多种表现形式,并为其赋予脉络情境。
本次讲座由三个演讲组成:
「令人趋之若鹜的日常物品:从手表、缝纫机和自行车看毛泽东时代的中国」
葛凯(美国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历史系教授兼中国研究讲座教授)
「新中国的陈列橱:东德莱比锡博览会上的中国馆」
李悦歆(伦敦国王学院历史系当代中国史助理教授)
「跨越太平洋:一段隐没的历史」
郑胜天(温哥华美术馆亚洲馆兼任总监)
讲座后设有小组讨论,参与者包括何若书(耶鲁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皮力(M+视觉艺术希克资深策展人)及王蕾(M+设计及建筑副策展人)。
本次「M+ 思考」由王蕾(M+设计及建筑副策展人)、黄钰雯(M+设计及建筑助理策展人)、李悦歆(伦敦国王学院历史系当代中国史助理教授)及何若书(耶鲁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策划,并获英国艺术与人文研究理事会提供部分资助。
日期:
2018年7月5日(星期四)
时间:
晚上6时30分至8时30分
地点:
亚洲协会香港中心麦礼贤剧场 (香港金钟正义道9号)
语言:
英语,设粤语及普通话即时传译
报名:
免费入场,座位有限,先到先得。
查询;
张小姐:(852) 2200 0137, minnie.cheung@mplus.org.hk
恶劣天气安排;
若八号或以上台风警告或黑色暴雨警告信号于活动当日下午3时正或之后生效,活动将取消。
M+在这次公众讲座前举办两天的内部讨论,探讨多方面的议题,包括中国与苏联集团、拉丁美洲等地区之间的直接及间接影响和跨国交流;工业产品的生产、消费和中介效果在国内外的影响;海报、纪念品、电影和展览在政府宣传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如何成为巩固集体主义的工具;各机构收藏1949年后相关物品的目标和方法。
「M+ 思考:1949年后中国视觉与物质文化」讲座活动的参加者包括李悦歆(伦敦国王学院历史系当代中国史助理教授)、罗芸(纽约大学东亚研究系助理教授)、葛凯(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历史系教授兼中国研究讲座教授)、金曼仪(大英博物馆访问学者)、何若书(耶鲁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钱颖(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及文化系助理教授)、Alexandra Sankova(莫斯科设计博物馆馆长)、沉榆(中国工业设计博物馆创办人)、宋科(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助理教授)及郑胜天(温哥华美术馆亚洲馆兼任总监)。
查看更多
M+ 思考相关活动
-
M+ 思考与M+ 寰游:Archigram城市
04.11.2020 至 21.11.2020
-
女性、建筑与城市的对话
23.11.2019
-
M+ 思考:数码领域里的艺术与设计
01.09.2018
-
亚洲设计:历史、收藏与策展
31.05.2018
-
重思贝聿铭:百年诞辰研讨会
14.12.2017 至 15.12.2017
-
共生共鸣:倍乐生艺术场直岛
08.12.2017
-
寻路探新:探讨南亚及东南亚
30.11.2017 至 02.12.2017
-
「天下一家?」放映会及映后谈
16.10.2017 至 23.10.2017
-
过去与未来之间:珠江三角洲的艺术
07.09.2017
-
曾建华:
无09.09.2016 至 06.11.2016
-
复制无疆界──以模仿为创新
14.04.2016
-
博物馆视野中的行动主义艺术与设计
21.03.2016
-
扩展的八十年代︰华人与东亚艺术版图
13.01.2015
-
国际博物馆之收藏与展示策略
18.11.2014
-
世界艺术史研究的理论思考
18.10.2014
-
战后东亚的设计与工业
12.09.2014 至 13.09.2014
-
战后日本、南韩及台湾的抽象艺术
28.06.2014
-
艺术作品文献—「反思艺术和文献之间的分野」论坛
25.11.2013
-
艺术作品文献—「拍摄中国」论坛
22.11.2013
-
此时此刻: 中国博物馆热潮之语境
18.03.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