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使用cookie来确保您在我们网站上获得最佳体验。
声无边际
十多位音乐背景大不同的乐手,与观众踏上一次自由自在的缘份和声音历险
乐手们分别来自不同音乐背景,演奏乐器包括弦乐、吹管乐、电子合成器及Eurorack等,他们抛开一切既有框架及限制,无预先彩排即兴演奏,将未知变成只此一次的惊喜。此演出既考验乐手们的音乐技术,更需要用心留意在场其他乐手及观众的变化和状态,即时以音乐回应。
演出全长三小时,所有乐手和观众可随时自由进出场地。诚邀观众一起踏上一次千变万化的音乐冒险之旅。
艺术团队:
概念:龚志成*
乐手:法国号﹕周肇轩结他﹕陈天进、苏诺林键盘、钢琴﹕朱肇阶大提琴﹕李帼珊低音大提琴﹕冯晟睎二胡﹕陆朗文Eurorack﹕Loisey、邝展维Electronics﹕姚世裕、刘晓江、孙礼贤
媒体艺术家﹕何子洋、苏浩文、方芷晴灯光设计师﹕翁焯纶声音设计师﹕司徒家朗
*西九文化区表演艺术顾问(音乐)
此为「艺创明天」节目之一,由香港赛马会独家赞助。
独家赞助机构:
主办及制作:自由空间
6岁以下恕不招待。
(852) 2200 5673
如八号或更高之热带气旋警告信号或黑色暴雨警告于活动开始前3小时仍然生效,是次活动将会取消。
周肇轩是一位法国号演奏家、实验艺术家、瑜伽练习者和铜管五重奏MR. Brass。他的愿景是创造独特的人类体验,并通过音乐和瑜伽艺术为社会带来影响。他在香港浸会大学师从Marc Gelfo、江蔺,并参加了Dale Clevenger和Jeff Nelsen的工作坊。他曾与香港新音乐团、香港歌剧院、香港管弦乐团、香港音乐学院、新视野艺术节、西九自由空间、香港实验音乐等合作演出。
爵士结他手及剧场演员陈天进活跃于多个音乐及艺术单位,包括本地独立乐队Bad Math、沙田艺术团体 TCKR 和free jazz团体 Fountain Collective,2021年与友人共同创办Fountain de Chopin,致力在香港普及爵士乐。他亦曾于香港多个场地演出。
2019年加入香港青年爵士乐团,接受多位本地爵士音乐人指导,2020年至2021年为罗尚正和张骏豪领导的Ensemble Transience学员,亦完成邓树荣戏剧工作室为期两年的专业形体戏剧青年训练课程。
钢琴家、作曲家、编曲家及监制。通晓古典、爵士、流行、及实验等音乐类型,自由即兴经验丰富。 20岁以最高荣誉毕业于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师从爵士大师包括Tim Ray、George Russell Jr及Kenny Werner。现时于香港中文大学攻读民族音乐学哲学硕士课程,专研香港爵士乐的人物、文化与历史。
朱肇阶曾与不同界别的艺人及乐手合作。他与声音设计师hirsk及鼓手Blue Kwok创立电子原音组合manvsmachine,部分作品收录于hirsk赢得台湾金曲奖的专辑《噪噪噪噪切》。他们曾于慕尼克Frameworks Festival、上海草莓音乐节及香港抢耳音乐节演出。2021年参与西九文化区自由爵士音乐节「自由空间乐团 X 朱肇阶——乐戏」。
Photo: Rain Yip
低音大提琴手,擅长古典、爵士、实验性音乐,活跃于多个爵士乐团、大乐队及演唱会演出,并热衷扩阔音乐边界。
他与友人组成的爵士乐队Rootless Voyagers曾受邀在不同活动演出,包括2020年及2021年自由爵士音乐节、康文署举办的爵士乐马拉松2019。他亦曾参与雷柏熹爵士大乐队的演出。
爵士乐以外,他也与许多不同界别的音乐人合作,包括江逸天、岑宁儿、JB、manvsmachine等。现为自由空间乐团成员。
生于香港, 12岁开始学习大提琴,毕业于法国波尔多国立音乐学院及香港演艺学院。活跃于香港音乐界,她曾在香港及欧洲参与多个音乐和多媒体艺术团体演出,包括2015世界文化艺术节节目之一《禾.日.水.巷》的演出和2017年的世界巡演。
现居于香港的二胡乐手和声音艺术家,演出跨越不同流派,灵感来自民族乐器、电子合成器和现场录音,亦被电子音乐的生成潜力,以及自然声景的奇妙吸引。为了延展声音体验,近作采用不同实践形式,包括空间声音设计、创意编码、装置、游戏设计和示波器动画等。
香港吉他手苏诺林的音乐训练从学习古典钢琴和长笛。他在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获得音乐学士学位,同时被民间音乐和民族音乐学所吸引。
苏诺林是位多乐器演奏家(吉他手/键盘手/声乐手/长笛手),他对滑音管吉他(slide guitar)有专门的了解。
Loisey,独立电子音乐制作人、声音设计师、配乐师及现场表演者,出生于香港屯门。他以幽玄静谧的古典钢琴,配合不同乐器的音乐旋律,并巧妙融合IDM元素,发展出极具个人特色的音乐风格。2020年创立电子/饶舌音乐厂牌Alevia Records;2021年组建融合电子爵士乐队Code。
Atlas Iu,又名telvanni26,是香港的电子音乐家和小号手。毕业于香港演艺学院并获得音乐学士学位后,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担任本地流行和独立音乐界的小号手。
在过去的几年里,他对电子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于2020年发行了他的第一张EP《zone》,现在是DJ制作人二人组JVSY的一员。
先后于香港演艺学院及香港城市大学获取学士及硕士学位,分别主修作曲及电子音乐、创意媒体艺术。
身兼作曲家、电子音乐人与声音艺术家,音乐及声音创作范畴包括室内乐、管弦乐、中乐、现场电子乐、声音设计、装置等。同时热衷于在剧场创作中探索各种概念和语言,曾参与的剧场作品包括《浮士德》、《梅瑟原则》、《世界(曾经)是平的》、《跳着舞去火星》及《身体活》等。亦以创作人、表演者、声音设计及作曲家等角色参与装置及视听现场创作。作品曾于各地美术馆展出,包括北京民生美术馆、北京时代美术馆、今日美术馆、纽约3LD Art & Technology Centre及华盛顿Artechouse。
邝展维是香港作曲家。他的创作重点是管弦乐、室内乐、特定地点的音乐以及脱离音乐会音乐范式的跨学科作品。将音乐视为体验情境,邝的作品经常关注声音和聆听所揭示的时空感性、并列表演实践的折衷主义、场地特异性以及音乐形式和流派的表演性。
邝的音乐曾在亚洲和欧洲流行。他最近的合作伙伴包括伦敦爱乐乐团、香港小交响乐团、Ensemble recherche和琉森音乐节等。
孙礼贤,香港作曲家及跨领域艺术家。作品多数以音乐、声音、聆听为出发点。音乐会作品、配乐、交互编程、录像文章、声音艺术、装置艺术及媒体艺术皆是他的创作范畴,借此探讨对自身及其环境的所思所感。
孙氏近年活跃于剧场创作,2022年于不加锁舞踊馆年度制作《品品》担任声音设计。近期跨领域创作《走走》与艺术家郑雅茵探索声音、虚拟导航及运动中的身体的层叠关系。
苏浩文就读于香港演艺学院,主修声音设计。他在学校期间一直从事与媒体相关的节目,一直担任节目的技术助理。他帮助设计师组织信息并为学生的毕业作品《Moan》进行mapping。在去年9月于自由空间首次亮相的「Art TALKS tech」中担任实验室助理,帮助学生艺术家提出想法并完成技术任务。
在「Art TALKS Tech」之前,苏浩文参加了「Art Before Tech」,在香港演艺学院展出了他自己的多媒体作品《We》。最近,他亦参与了学院剧作《Song of Innocence and Experience》,担任视频技术支持。
方芷晴是位声音设计师和媒体艺术家。她在香港演艺学院攻读戏剧及娱乐艺术学士学位,专攻音响设计。在香港演艺学院学习期间,她曾参与多项制作并担任音响设计师。
方芷晴是新媒体艺术团体Plankton的成员。主要的媒体艺术表演和项目包括:《Oo.ll.oO Against Alienation in Our New Normal》, 「TechBox - art TALKS tech」:TEA Student Ensemble,《声音下寨#37》。
最近,方芷晴对电路弯曲艺术和音频/视觉产生了兴趣,以扩大她在声音和视觉交界处的工作。
声音艺术家、声响设计师及混音工程师,2012年毕业于香港演艺学院,主修音响设计。参与剧场、独立电影、动画、编曲等不同范畴的音响设计。个人作品多探索声音与空间的关系,以不同的声音素材,建构独特的声音空间,缔造独一无二的听觉体验。
现为香港演艺学院舞台及制作艺术学院科艺制作系灯光设计三年级生。在学期间获颁汇丰香港奖学金以及葛量洪奖学金。早年毕业于香港大学附属学院,主修创意研究。曾于不同类型的制作担任灯光/录像编程师及电机师,包括自由空间「自由爵士音乐节」,香港演艺学院《息在零地》,Hook Dance Theatre《Stay/Away》,More than Musical《La Traviata》等。近期灯光设计作品包括触动舞台《祝福的星火》、城大艺术节音乐剧《Grease the Musical》及《Chicago》等。
承蒙香港演艺学院批准参与是次制作。
2021年毕业于香港演艺学院舞台及制作艺术学院,主修声音。 在学时主要创作《420 Bad Trip》、《二零二零》、《吟》、《日落音乐会》。 同年创立了媒体艺术品牌「色相Coloration.img」,并为媒体艺术团队NATP联合创办人之一。
自由空间
当代音乐及即兴演奏、录像、装置共冶一炉的体验(香港首演)
接收西九文化区的最新节目及活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