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節目
-
「希克獎2019」展覽
07.12.2019 至 13.04.2020, 藝術公園M+展亭
六位被首屆希克獎國際評審委員會選出的入圍藝術家以雕塑、場域特定裝置、錄像及表演,回應廣涉不同社會脈絡的迫切議題
-
以社區參與為本──反思21世紀的博物館
13.12.2019, 登臺酒店
美國奧克蘭加州博物館副館長Kelly McKinley將探討在現今日益分化和科技主導的世界中,博物館如何與時俱進,適切於社會需要,並持續為社區提供資源
-
過去活動
-
變遷時代下的全球博物館
07.12.2019, 大館賽馬會立方演藝廳
在這次M+思考 | 焦點談中, Balshaw女士將談及這些計劃的重要性,並論述在全球社會政治環境急速變遷的情況下,泰特美術館所採取的整體發展策略
過去活動 -
-
維基百科亞洲月:展覽歷史編輯馬拉松
23.11.2019, 亞洲藝術文獻庫 A Space
展覽有助我們理解藝術家身處的環境,以及他們的作品是在何種脈絡下展示於公眾眼前,但展覽在藝術與視覺文化歷史中的地位卻常常為人忽略。即使是最重要的亞洲藝術及視覺文化展覽,在維基百科上都只有篇幅短小的條目,甚至全無影蹤
過去活動 -
謝淑妮:與事者,香港在威尼斯
11.05.2019 至 19.11.2019, 意大利威尼斯
謝淑妮多年來一直關注塑膠性,以作品探究物料及事物的多重意義與不同詮釋,這次個展可謂是其藝術生涯一貫志趣的集中呈現
過去活動 -
-
M+ 放映:修復影像在台灣
04.10.2019 至 06.10.2019
M+與光華新聞文化中心共同呈獻「M+ 放映:修復影像在台灣」,精選主要由國家電影中心修復的五部長片、三部短片及三段新聞片,可見華語片數碼修復狀況的一斑
過去活動 -
M+ 寰遊 × 森美術館:館藏何義
26.09.2019, 日本東京 Academyhills
此公眾活動將就前兩日研討會中提出的要點,對地域、歷史、資助背景及行政架構均各有不同的博物館展開討論。透過探討這些博物館的實際運作,可以從中發掘博物館館藏的潛在模式及未來發展的各種可能性
過去活動 -
謝淑妮:與事者,香港在威尼斯|香港講座系列
30.08.2019 至 31.08.2019
為配合這兩個展覽,M+於今年夏天舉辦兩場小組討論,藉此從不同角度切入去理解謝淑妮豐富的創作實踐,回顧香港參與威尼斯雙年展的歷程
過去活動 -
M+ / Design Trust 研究資助計劃
「M+ / Design Trust 研究資助計劃」旨在鼓勵以跨國視野探討香港、大灣區與亞洲設計及建築領域的原創研究,積極增進相關領域的知識,並為M+未來的收藏方向和展覽活動提供具參考價值的資料
過去活動 -
Vivid LIVE 2019「脈動深藏」
29.05.2019 至 02.06.2019, 澳洲悉尼歌劇院
由5月29日至6月2日,M+與悉尼歌劇院共同呈獻「脈動深藏」,以參與Vivid LIVE。這個為期五天的活動選映多位藝術家的錄像作品和電影,探索音樂與表演的各種潛力
過去活動 -
對位變奏:野口勇之於傅丹
16.11.2018 至 22.04.2019, 西九文化區 M+展亭
M+與傅丹及紐約野口勇博物館攜手,為展覽挑選野口勇一系列類型廣泛的作品,並構思其擺放方式,以嶄新的解讀,闡明兩位藝術家的意念關聯
過去活動 -
-
M+參展2019年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
27.03.2019 至 31.03.2019,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M+將於2019年的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帶來「M+真人圖書館」,讓M+團隊和公眾之間加深彼此了解
過去活動 -
-
M+ 藝活:奇異之軌
29.03.2019,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M+與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共同呈獻「M+ 藝活:奇異之軌」現場電影,為大家帶來藝術家程然編導、片長70分鐘的電影作品,配以由電子音樂人邵彥棚創作並即場演奏的原聲配樂
過去活動 -
藝術+女性主義:亞洲女性藝術工作者維基百科編輯馬拉松
09.03.2019, 亞洲藝術文獻庫 A Space
想幫助改進維基百科上有關女性藝術家及工作者的內容?歡迎大家參加我們的「維基百科編輯馬拉松」
過去活動 -
2018 M+ / Design Trust 研究資助計劃公開講座
02.03.2019, 登臺酒店
2018年度的M+ / Design Trust 研究學人Hugh Davies和由樊樂怡、黃宇軒組成的研究團隊,將於公開講座發表各自的研究成果
過去活動 -
-
-
-
M+ 放映:許鞍華的電影人生
08.12.2018 至 16.12.2018, 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百老匯電影中心
「M+ 放映:許鞍華的電影人生」藉展出八部許鞍華的代表作,向這位為香港電影默默耕耘四十年的知名導演致意
過去活動 -
-
維基百科亞洲月:展覽歷史編輯馬拉松
24.11.2018, 亞洲藝術文獻庫 A Space
在是次活動中,參加者將會一同討論及分享亞洲展覽史的資料,當中包括在亞洲舉行及關於亞洲的展覽,並在維基百科上創建或改善有關條目。立即報名
過去活動 -
幻影波音:林強現場配樂
26.10.2018 至 27.10.2018, MOViE MOViE Cityplaza
林強在這個「現場電影」表演活動中,為放映的流動影像作品現場配樂,重新思索聲音與影像的關係
過去活動 -
M+ 放映:東南亞的流光幻音
18.09.2018 至 23.09.2018, 大館、百老匯電影中心
「M+ 放映:東南亞的流光幻音」將從多元及當代的角度出發,探討近年在東南亞創作或與東南亞相關的流動影像作品
過去活動 -
-
-
M+ 夏令營 2018 ─ 非非
12.08.2018 至 15.08.2018
今年的夏令營主題為「非非」,將會有不同文化領域的創作人,包括視覺藝術、設計、建築、插畫及流動影像等,帶領年輕人挑戰對創作的既定想法,讓他們透過不同的試驗實現創意,把非非之想融入日常。立即報名
過去活動 -
「參與式」世代下的博物館構想
03.08.2018, 登臺酒店
這次講座將帶動參加者一起思考博物館在社會中所發揮的作用、一間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可以造就怎樣形式的參與,以及這些參與如何塑造博物館自身的面貌
過去活動 -
-
-
-
M+ 放映:路磚之下
11.05.2018 至 13.05.2018, 百老匯電影中心
「M+ 放映:路磚之下」選映製作於1968年五月風暴前後的法國和香港短片、劇情片、電視劇和實驗電影,這些作品的交織促成了彼此的光影對話
過去活動 -
詮釋 ── 介於觀眾與意義之間
28.04.2018, 登臺酒店
這次講座中,講者將從「詮釋」的定義出發,介紹近期的研究與個案分析,闡明要設計出有趣並富創意的學習體驗,詮釋所起的作用至關重要──凸顯展覽內容與觀眾的聯繫,並強調過程中的溝通
過去活動 -
視覺思考策略:從分享訊息到分享思考模式
13.04.2018 至 14.04.2018, 登臺酒店
在是次講座中,講者將闡述VTS的概念和方法,解釋這種教學法如何應用到中小學及成人教育等眾多範疇,強調在詮釋展品的過程中,思考、聆聽、觀察以及溝通的重要性
過去活動 -
M+參展2018年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
29.03.2018 至 31.03.2018,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歡迎來參觀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的M+展區,進一步了解M+ 大樓及正在舉行的展覽活動,訪客更可與M+ 策展人和藏品修復員交流。參觀M+ 展區無須購買香港巴塞爾藝術展門票
過去活動 -
維基百科編輯馬拉松:女性藝術工作者
亞洲藝術文獻庫聯同西九文化區M+舉辦維基百科「編輯馬拉松」,主題為亞洲女藝術家。主打活動將於2018年3月30日(星期五) 舉行,維基百科基礎教學工作坊則將於2018年2月24日(星期六)舉行。活動費用全免,歡迎公眾報名參加
過去活動 -
倫敦當代藝術學院、M+與香港藝術中心主辦:鄭明河電影作品
28.03.2018 至 29.03.2018, 香港藝術中心電影院
身兼作家、理論家、作曲家、電影創作者,來自越南的鄭明河,將於是次免費放映上分享和討論她的三部作品:《第四維度》(2001)、《遺忘越南》(2015)和《再一次集結》(1982)。須預先登記
過去活動 -
Thomas Daniell: 紙上的澳門
「M+ / Design Trust研究資助計劃」講座03.03.2018, 崗頂劇院
M+ / Design Trust研究學人Thomas Daniell將於是次講座發表其研究成果,探討五個在澳門不曾落實的填海區開發方案。這些屢有創見的方案為澳門現有建設提供富有啟發意義的比較,並為未來發展指引出可行方向
過去活動 -
開放的博物館—建立通達的意識
24.02.2018, 登臺酒店
在是次講座中,講者將介紹關於不同能力人士平等權利的概念及觀點,藉此闡釋怎樣建立通達的現代藝術博物館,並討論該館通達項目的發展與成果,從而引證這類計劃如何令館方及參觀者同樣得益
過去活動 -
重思貝聿銘:百年誕辰研討會
14.12.2017 至 15.12.2017, 香港大學
貝聿銘百歲壽辰之際,M+分別與哈佛大學設計學院,以及香港大學建築學系,將聯合舉辦研討會,從與貝聿銘有切身聯繫的兩個地區──香港/中國及波士頓/美國──出發,以全新眼光探究這位建築大師及其作品
過去活動 -
-
共生共鳴:倍樂生藝術場直島
08.12.2017, 香港大學
是次焦點談邀得「倍樂生藝術場直島」的福武總一郎、三木亞希子及兩位協作者──日本著名建築師、SANAA建築師事務所的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為講者,他們將討論這個結合當代藝術建築及自然景觀的項目,如何令這些偏遠人稀之地脫胎換骨
過去活動 -
尋路探新:探討南亞及東南亞
30.11.2017 至 02.12.2017, 亞洲協會香港中心
「尋路探新」是為期三天的活動,探討源自不同地域(從班加羅爾到孟加拉國,從日惹到胡志明市)、領域(視覺藝術、設計及建築、流動影像)和倡議(由自發以至機構推動的實踐)的各種意見
過去活動 -
-
「天下一家?」放映會及映後談
16.10.2017 至 23.10.2017, 香港藝術中心電影院
為配合2017年威尼斯視藝雙年展香港呈獻的個展「楊嘉輝的賑災專輯」,M+與香港藝術中心將於香港合辦一系列放映會及映後談
過去活動 -
-
M+夏令營2017 ─ 神經
13.08.2017 至 16.08.2017
「M+夏令營」是M+博物館專為青年人而設的活動。過去兩年的夏令營吸引了逾百名志同道合的學生參與,為來自不同學校及背景的青年人提供與創作人互動交流的機會
過去活動 -
緬甸製造 / 終有一天
06.08.2017, 百老匯電影中心
兩部作品均思考環球經濟力量對亞洲人日常生活的影響,以及象徵文化藝術符號的轉變。韓國藝術家李完的錄像仔細記錄他在緬甸北部三星期,為一家由中國人擁有的金礦採礦的點滴;陳彬彬的《終有一天》(亞洲首映)則追溯着新加坡國家級時間囊的開啟過程。導演陳彬彬將於放映後出席對談環節M+ 放映
過去活動 -
行者 / 臨界 / 鑽石島
06.08.2017, 百老匯電影中心
此單元不再以中國為重心,透過蔡明亮的短片,觀眾與冥想中的僧侶漫步於香港錯綜複雜的街道;緊接着周奧向押井守執導的《攻殼機動隊》致敬作品,引領觀眾重新認識香港城市景觀的輪廓和紋理。周戴維的劇情長片則關於柬埔寨青年離鄉前赴金邊外圍一個新開發高尚地區,他們的勞工經歷反映中國境外投資對當地的影響M+ 放映
過去活動 -
M+ 放映:城市界限
04.08.2017 至 06.08.2017, 百老匯電影中心
「M+ 放映:城市界限」以都市發展為題,放映一系列藝術家錄像、劇情片、紀錄片和動畫,從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經濟發展最蓬勃的珠江三角洲出發,逐步擴展至中國和亞洲的轉型城市
過去活動 -
生活在別處 / 大同
05.08.2017, 百老匯電影中心
兩套紀錄片均以中國較鮮為人知的省級城市為題材,赤裸裸地揭示這些城市人的艱苦生活:汪建偉深入採訪貧困農民工在四川鄰近一幢廢置別墅的邊緣生活;周浩則貼身捕捉了備受爭議的前大同市長耿彥波,以及他為響應全球化所推行的城市重塑和改造大計M+ 放映
過去活動 -
鄭道興音樂廳 / 之後,暫停 / 墨水城市 / 誰的烏托邦 / 某日(廣州)
04.08.2017, 百老匯電影中心
五位珠三角藝術家以獨到的視野剖析生活實況:徐坦以鏡頭道出鄭道興由外勞變成民歌歌手的傳奇半生;蔣志透過想像顛覆刻板的都市生活;陳劭雄將水墨畫濃縮成勾勒城市景觀的動畫;曹斐對工廠工人既悲涼又超現實的描繪;周滔忽發奇想決定在超級市場生活一天M+ 放映
過去活動 -
M+ 敢探號 2017
「M+ 敢探號」是視覺文化博物館 M+ 的首個大型校園計劃。由 2016 年開始,這輛約長 8 米的特製拖車將用作流動創作教室,穿梭中學校園和社區之間。「M+ 敢探號」將於 2017 年 2 月至 6 月期間舉行
過去活動 -
沙治奧與西蒙 # 2 / 愛男愛女
09.04.2017, 百老匯電影中心
最後兩部作品探討本土宗教如何成為跨性別人士的避風港:Virginia de Medeiros的紀錄片刻劃了巴西變性妓女兼宗教領袖西蒙的煩惱;阮純詩則以鏡頭道出越南著名道母教靈媒大師劉玉的故事M+ 放映
過去活動 -
火焰永不熄滅 / 另類,愛人:哥迪和馬素的故事
09.04.2017, 百老匯電影中心
探討自我表述、身分政治與創傷的兩部作品,包括變性藝術家兼特技人Cassils的表演錄像,以及芭芭拉.漢默的實驗紀錄片,記述了哥迪和馬素這兩位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反納粹鬥士和戀人的事跡M+ 放映
過去活動 -
-
吞噬恐懼 / 子宮戰士 / 前生物
08.04.2017, 百老匯電影中心
三部作品不約而同地對文化及性別上的刻板定型作出挑戰──黃漢明將法斯賓達名作再現銀幕;陸揚的動畫短片以雌雄同體的超級英雄為主角;Club Ate以一共四章的表演錄像系列,將菲律賓民間傳說轉化成酷兒的抵抗故事M+ 放映
過去活動 -
對聯/對練 / 美人奧蘭朵
08.04.2017, 百老匯電影中心
兩個跨越時間、地域和性別的華麗歷史故事──曾吳把革命詩人的愛情故事設定在現代香港,再加入武術設計,如夢似幻;Sally Potter大膽改編維珍尼亞・吳爾芙同名小說的《美人奧蘭朵》,敍述一個年輕時空旅人一覺醒來變成女兒身的故事,玩味十足M+ 放映
過去活動 -
根本沒有別人 / 雙生之絆
07.04.2017, 百老匯電影中心
兩部開幕作品將深入剖析「身體」、「自我」和「他人」這三個概念,Amy Amos Gebhardt的短片以慢動作拍攝裸體在變幻莫測的雲景中升降;而Hazel Hill McCarthy III則以紀錄片追蹤Genesis Breyer P-Orridge前往貝寧共和國參加巫毒雙胞胎節之旅M+ 放映
過去活動 -
2016年度「M+ / Design Trust研究資助計劃」講座
04.03.2017, MakerHive
2016年度「M+ / Design Trust研究資助計劃」的三位學人Joseph Grima、Daniel Cooper及紀逸純將於是次講座發表研究成果。兩個獲選方案反映出計劃如何支持多元化的研究題材
過去活動 -
0116643225059 / 沼澤
04.12.2016, 百老匯電影中心
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的實驗短片加上Lucrecia Martel 的劇情長片,這場放映檢視由鄉愁與家庭牽絆,和失衡的關係與家庭悲劇所交織而成的巨網M+放映
過去活動 -
一篇權利宣言的形狀 / 啐啄同機
04.12.2016, 百老匯電影中心
曾吳於YouTube 平台重演的一段網絡宣言配上金敬穆的劇情片,均聚焦於社會的邊緣人士和群體,探索「家」的概念如何由實質的社會群體伸延至網上的虛擬社群M+放映
過去活動 -
靈感泉湧 / 霍爾計劃
04.12.2016, 百老匯電影中心
最後一場放映帶來John Akomfrah 獲獎的紀錄片和Jumana Manna 的錄像作品。兩片都以社會和歷史的角度審視家和身份的概念,藉著對兩位不同文化人物的細膩描繪,勾勒民族主義和歷史敘述對個人身份認同的影響M+放映
過去活動 -
延遲的刺點 ── 堤II / 隕石 / 狗牙
03.12.2016, 百老匯電影中心
三部以家庭和社會關係為題的作品,包括尤格藍西莫獲獎無數的劇情片《狗牙》。故事情節遑論虛構與否,當中藉個人故事所折射的民族歷史,或以超現實方式拼貼歷史和家庭錄像而成的作品,均探討生命和其荒誕面M+放映
過去活動 -
往事 / 班級照片 / 由零開始 / 我叫阿銘啦
03.12.2016, 百老匯電影中心
回憶到底是真實還是虛妄? 這場放映帶來一眾亞洲導演如劉韻文、陳芯宜等的作品。透過重新挪用各種資料影像和重塑回憶及集體歷史,探討回憶和身份認同的議題M+放映
過去活動 -
擁抱 / 你有什麼特別的事要我告訴你? / 錄像書簡1-2 / 願妳生活多姿多彩
02.12.2016, 百老匯電影中心
四部藝術家錄像和紀錄片,包括河瀨直美早期的實驗作品和香港藝術家游靜的家書式錄像等,檢視文化和歸屬的概念,以及透過重構個人歷史,探索家庭對個人身份認同的影響M+放映
過去活動 -
M+ 敢探號 2016
「M+ 敢探號」是香港嶄新的視覺文化博物館 M+ 首項大型的校園計劃。這輛特製的拖車 會化身成一個流動的展覽和創作室,穿梭 學校和社區之間,展出來自不同範疇的創作人 與學生和老師合作創造的參與式作品
過去活動 -
複製無疆界──以模仿為創新
14.04.2016, 意大利米蘭 Atelier Clerici
今年M+於米蘭家具展期間,將「M+思考」系列帶到頂尖文化盛會Atelier Clerici,藉著「複製無疆界──以模仿為創新」論壇,豐富全球當代設計中以複製作為實踐手法方面的論述
過去活動 -
圓明園的藝術家、後感性:異形與妄想、超市藝術展 及 德黑蘭的黃昏
13.03.2016, 百老匯電影中心
本單元的首三部紀錄片《圓明園的藝術家》、《後感性:異形與妄想》及《超市藝術展》以九十年代的中國藝術家及藝術展覽為題材,審視中國當代藝術的不同面貌;而在藝術家影像作品《德黑蘭的黃昏》中,一個伊朗女人演繹了一段梅艷芳的告白,情感跨越國界,與香港遙遙呼應軌跡M+放映
過去活動 -
駐訪藝術家計劃 ── 台灣六十、七十年代流動影像:陳耀圻與張照堂
02.03.2016, 邵逸夫創意媒體中心
M+將在三月二日放映六部由臺灣著名藝術家兼導演陳耀圻、張照堂所拍攝的六十、七十年代流動影像作品
過去活動 -
藍與紅 及 苦盡甘來
16.01.2016, 百老匯電影中心
中國藝術家周滔詩意盎然的短片《藍與紅》以及韓國影像團體PARKing CHANce(朴贊郁與朴贊慶)的實驗式紀錄片《苦盡甘來》,均以獨特的色彩和手法詮釋不同城與地,帶領觀者走進現實背後的感知世界M+放映
過去活動 -
擴展的八十年代︰華人與東亞藝術版圖
13.01.2015, 香港藝術中心
研討會將以該十年間中港台所發生的政治及文化變革作引子,藉以闡明當代華人藝術與戰前現代主義運動之間的微妙關係,並探討政治環境轉變所衍生的各種藝術實踐
過去活動 -
國際博物館之收藏與展示策略
18.11.2014, 香港理工大學
三所美術館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倫敦泰特現代藝術館 及雪梨新南威爾斯美術館) 的重要決策人將來到論壇,分享其對所屬藝術館及廣闊的國際藝術界的想法、疑問、抱負和計劃
過去活動 -
-
戰後東亞的設計與工業
12.09.2014 至 13.09.2014
此論壇將探討二戰後東亞地區工業及經濟發展中「大量工業製品」所擔當的角色,試圖就貫穿區內的主要現象、產品、製造商與設計風氣作出識別、定位和追溯等
過去活動 -
-
構。建M+:博物館設計方案及建築藏品
10.01.2014 至 09.02.2014, ArtisTree
M+的第一個建築展,首次展示由Herzog & de Meuron、TFP Farrells及Ove Arup & Partners HK共同設計的M+大樓,以及M+一直增建中的建築藏品。
過去活動 -
「構。建M+」講座: 收藏建築 — 過程、挑戰與影響
25.01.2014, ArtisTree
講座邀請了來自研究機構及大學的專家和建築師,希望透過收藏、研究和教學等不同的角度,探討建立建築藏品的挑戰和意義。
過去活動 -
「構。建M+」講座:M+大樓建築師 Jacques Herzog (Herzog & de Meuron 建築事務所)
09.01.2014, 香港青年協會大廈
Jacques Herzog將介紹Herzog & de Meuron建築師事務所的建築實踐及獲選的M+設計方案。
過去活動 -
藝術作品文獻 —「反思藝術和文獻之間的分野」論壇
25.11.2013, 亞洲協會香港中心
是次論壇將重新檢視迄下對「藝術品」一詞的詮釋,以及這些詮釋的多變性如何啟發對收藏、展覽與展示的新思維。
過去活動 -
-
此時此刻: 中國博物館熱潮之語境
18.03.2013, 藝穗會
「此時此刻:中國博物館熱潮之語境」作為「M+思考」系列的第三個論壇,展示由哥倫比大學中國大都市工作室就中國當代美術館對建築及都市化的影響之初步研究結果。
過去活動 -
水墨藝術與視覺文化的交錯:當代文化機構中水墨的收藏與展示
15.12.2012, 亞洲協會香港中心
「當代水墨的歷史與個別實踐」論壇集中於水墨如何從傳統文化中游離出來、並演變出從上世紀中期延綿至今的當代藝術語言。
過去活動 -
亞洲設計:歷史、收藏與策展
03.12.2012, 亞洲協會香港中心
「亞洲設計:歷史、收藏與策展」讓國際資深的學者和策展人以演講和小組討論的形式,探討亞洲設計多變的定義,以及這些問題對於歷史、策展與收藏的概念和研究方法的影響。
過去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