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 敢探號 2018
教師回應
「一輛貨櫃車在學校出現,為同學帶來了新鮮感,而老師和同學都喜歡在此處流連。我覺得這是一個環境、一個裝置,當中放置了豐富的內容,包括與藝術家近距離接觸,以及與不同的導賞員及預習活動導師互動等等,過程中充滿驚喜。」
「『是事是物』工作坊不但關於創意思考,更在乎學生如何用不同角度去理解同一件事。更鼓勵我們思考應否經常以所謂「有用」或「無用」去定義一件物件甚至一個人呢?」
「沒想過就算在公園內也能發掘許多樂趣,更發現小時候在公園耍樂的時光,也能成就一件創作,讓自己回顧初心。」
學生回應
「發現『藝術』很隨和,『想做乜,就做乜』。」
「以前看甚麼事物都感覺平平無奇,但現在看任何事物都覺得『好玩』。」
「在我質疑自己的創作概念是否可行時,阿喜(藝術家)告訴我:『創作沒有必定的成敗,要試過才知道』。」
「沒有甚麼改變不來,很多事物都可以因微小的改造和轉化而改變其本身的意義。」
「明白創作源於自己對個人和事物的感受,而這種感受並非經濟和物質價值可以衡量。」
「物件不一定只有恆常的功能,反而可以隨着人在生活中的使用而調整,與人回應。」
「我更了解如何透過分解與重組物件來創造新的可能。」
「這是我第一次與人合作創作,過程中需要學習聆聽和妥協,與個人創作十分不同。」
「阿喜(藝術家)教我們其實不起草稿也可以創作,你可能會想到很多東西,但不要只想不做,應該嘗試動手去做,這樣就不會有很大規限。反而你會在創作的過程有更多想法。」
「天分對於藝術家有多重要?」
參與藝術家
Participating Artist
參與學生
預習活動導師及參與教師
藝術家助理